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杜萌萌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国有央企要增强战略新兴产业整合能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笔者认为,这一表态不仅为后续国有经济的优化和结构调整设计提供了指导,而且发出了国有央企深度参与和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现代化的强烈信号。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占据优势的重要战略经济技术发展新阶段的高峰期。核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稳定之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培育新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核心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投资已达8.6万亿元。特别是,到2024年,核心企业对新兴战略产业的投资将首次占其总投资的40%,其营业利润也将占到近30%。虽然核心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同质竞争、资源分散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此,笔者认为,国务院国资委向外界发出了三个明确信号,强调要“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增强国有央企整合新兴战略产业的能力。首先,资本市场成为央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器”。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的重点领域。但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周期长,需要初期持续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技术迭代和结果转化的不确定性,其具有高风险特征,传统信贷融资模式难以有效满足其发展需求。相比之下,资本市场依靠以多种工具为基础的全周期资本供给体系,通过IPO、再融资、发债等渠道提供定向金融支持。换句话说,我们用“耐心资本”来满足长期投资需求,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二是国有企业、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入资本市场有望逐步落地。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国有核心企业并购重组最新路径,各核心业务群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企业,非核心业务但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可考虑注入核心公司其他核心业务群的上市平台,实现核心公司之间的互利共赢。这一宣言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机制。换句话说,通过并购、资本市场重组等高效工具,一方面可以让核心企业更快速地整合技术、产能和市场,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一方面,重组将放大产业协同效应,增强国有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后,资产注入和配股公司有望重组评价l国有企业管理的上市公司的逻辑。目前,对国有企业管理的上市公司的评价主要依靠PE、现金流折现等传统方法,难以体现创新潜力和产业价值。由于国务院国资委发出明确支持信号,鼓励核心企业集团将非核心业务但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战略资产注入其他主要核心企业的上市平台,这一政策方向有望推动核心企业管理的上市公司估值逻辑从“静态资产价格”向“动态创新溢价”转变。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合至关重要。在优质资产注入的预期下,市场仍然关注研发强度和技术障碍。还将更加关注围墙、生态协同等动态指标,解决国有企业“估值低估”的困境,从而实现国有资本重估,提升重点领域竞争力。笔者认为,“多方位、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定位背后,是国家经济优化设计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共振。核心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不仅可以盘活国有资本运营活力,也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向新兴战略区域聚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资本市场也将加速生态迭代完善完善体制和职能,有利于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重组整合。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报道由合作媒体及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